为啥日子红火了 不少农村孩子却辍学了1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8年01月31日 |
新读书无用论在抬头 辍学不是因为家里没钱 
“有钱了,他们怎么就不上学了呢?”“曹村长”经常会这样问自己。 
“曹村长”叫马富春,来自甘肃农村,是中国民族大学的学生。不久前他和同学一起到河北农村调研,看到了很多孩子刚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很是痛心,回来之后嘴里经常叨念这句话,于是“村长”这个外号在同学中流传开来。 
其实,“曹村长”家乡也有辍学的,但多是“家里穷”没办法,而“这里不一样,他们的日子富裕得多,竟然也会辍学,我想不通”。 
“曹村长”调研的县隶属河北沧州,县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密度居沧州市首位。同时,该县还有一个支柱产业—弯头管件企业。“曹村长”他们从县里获得的资料显示,2005年,该县弯头管件行业总产值就已经突破了3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57%,上缴利税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我去的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工厂里打工,农民收入普遍上升,已经成为沧州第一批小康镇”,同学李立芬说。 
在大学生们调研的所有家庭中,除了两个家庭确实贫困的,其他家庭都表示,供孩子上完初中不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即使是那两个贫困家庭,现在也享受着“两免一补”的政策,让孩子上完初中也不会有问题。 
但是,徐庄的徐阳却告诉来调研的马惠娟,初一的时候他们班有20多人,考高中的时候只剩下几个人了,最后考上高中的只有两个人,他是其中一个。 
徐阳的妹妹现在上初一,在班里排在15名左右,但是说什么也不愿意上学了; 
还有晓钢,初一才上了半年就不愿意再上了; 
强强也没上完初一,现在每天“逛马路”;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马惠娟说。 
“这里的孩子辍学不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但是钱却是导致他们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几乎每个参加了这次调研的同学都有的强烈感受。 “读书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很多农村家长对教育最朴素的理解。 
农民老徐给大学生们算了一笔账,到市里上高中一年的费用大约是8000元,如果孩子到厂里打工,每月至少也能挣六七百元,“这一正一反差别可就大了”,老徐说。如果上了大学,费用还要高。 
高学费只是农民对孩子“念书”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 
村主任给大学生们举了一个例子。 
村里曾经有个孩子考上了“三本”,毕业后好不容易在沧州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也就700多元,“生活都成问题,还不如弯管厂的体力工人挣得多”,村主任说。 
“脑筋不好的上了学又有啥用?”这是马惠娟听到的最多的家长对孩子辍学的解释。除了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将来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家长基本不会阻拦孩子离开学校。 
还有一条更现实的出路摆在孩子们面前,“曹村长”说。 
“这里工商业的发展已成相当规模,厂子里的工作基本属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即使初中没有毕业也能胜任”,马惠娟说,再加上工厂的老板大都是本地人,很多学生的家长也在这些厂子里打工,所以,辍学的学生很容易在工厂找到工作,即便是那些体力不太好的,或者是女孩子也可以选择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内“站门市”。 
又能挣钱又能长见识,这样的好事怎能让农民们不动心?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涌入了弯头管件企业,这些企业也不断变强,遍布全国的产供销产业链不断延伸,需要的人更多了,由此形成的各层次就业空间越来越大了。 
据了解,这些到弯头管件行业打工的孩子每个月的工资五六百元到一千二三不等,“看着原来的同学几个月后就用上了手机,穿上了时髦的衣服,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不心动?”马惠娟说。 
这里的孩子往往从学校一走就是十几个。 
“我见到的每个受访者都言必说管件,弯头管件已经成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可靠途径”,马惠娟说。 
“成年人的收入则更高”,“曹村长”介绍,“我在村里看到一户人家的别墅非常豪华,据说,他们家在弯头管件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元。” 
像“曹村长”描述的那种人家村里还有几家,他们成了全村人的榜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有大学生的家庭。村里比较破的房子通常是在“供孩子上学”的家庭。马惠娟在一个农户家调查时,这家的女主人指着邻居说:“两个大学生,买了房基地,却没钱翻修房子”,眼中充满怜悯和同情。 
“弯头管件厂不仅让辍学的孩子有了工作,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还把整个县带入了一股浓浓的商业氛围中”,马惠娟说。这股浓浓的商业氛围正在把孩子们拉出校门,“进厂快速挣钱”与“念书周期长投入大”的现实差别,使当地的农民得出了一个“理性”的结论:念书还不如打小工。
(本文已被浏览 329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