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日子红火了 不少农村孩子却辍学了2 |
|
作者: 出处: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 2008年01月31日 |
“这个学期我们已经换了4个代课老师了”,朱家小二对李立芬说。 
据了解,镇中学的老师一部分是县里下来的正式老师,他们有国家的正式编制,工资待遇还不错;还有一部分是镇里聘的老师,他们的工资低了很多。马惠娟了解到,1999年的时候她所调研的镇曾经聘用了一批中专师范毕业生,当时每人的月工资只有260元,经过多年的争取,现在才调到460元。还有一些老师是代课老师,他们大部分是本地人。 
就在孩子们纷纷被“管件”拉出校园时,老师也没能逃过“管件”的魔力。 
“县里来的师范生很多不甘心在镇里工作,纷纷找关系往县里或市里调”,一位校长告诉李立芬,没走成的老师则开始有人在厂子里兼职了,还有的则到给钱更多的私立学校任教。“忙不过来了,他们就自己花钱雇人代课”,让别人替自己上课,形成了农村教师“虚在岗”的现象。 
而代课老师更多的是当地人,一个月300元的代课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工厂打工的工钱,因此,不少代课老师也不安心教师工作,频繁更换代课老师的情况时有发生。 
还有些代课老师把进工厂的机会给了家里更加身强力壮的人,自己便管理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每到农忙的时候,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没有老师上课的现象。”校长说。 
“虚在岗”、“半工半农”让农村的老师无法把全身心投入教学。 
“小山本来是个不讨厌上学的孩子”,一位农妇给马惠娟讲了自己孩子的情况。一次小山的脚摔坏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家长到学校请假时,老师才发现小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再次回到学校,小山落下了很多功课,老师也没有管,大概半年以后,小山的功课越落越多,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终于在初一结束的时候辍学了。 
“老师要求我们上课只要不捣乱就行,睡觉的人特别多”。这样的学校正在按照教育的最低标准运行着。
柱子开始准备跟妈妈相亲去了。 
初中刚毕业的柱子在马惠娟眼里完全是个小孩,“他怎么可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马惠娟忧虑地说。 
看着柱子把家里仅有的几本书塞到了床底下,马惠娟问:“这些书不想再看了吗?”“不上学还有啥用?”小柱子瞪着眼睛说。 
村里一位初二辍学的男生告诉李立芬,“上课太没意思了,除了体育课以外都不喜欢,每天都是那几门课……” 
李立芬和同学在一所叫董林的中学了解到,中学里除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课外,只有体育课和计算机课课程安排与城市相同。但是对于那些考不上大学只能在家务农的孩子来说,这些课程似乎没有用处,所以有没有初中或高中学历对这里大多数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即使是少数需要用初中毕业证的地方,比如进城打工或参军,“办张假证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地70%的辍学学生都选择到工厂就业了。与此同时,工厂这些年却连年要到县上或是石家庄参加招聘会。 
海豪集团的副厂长告诉李立芬,弯头和管件的制作是办机械半手工的,手工作业的部分技术含量低,不需要什么文化基础,即使是初中没毕业的人也能通过十天半个月的学习掌握,但是机械生产部分则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图纸的设计、质量检测、高精机器的操作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我们太缺能吃苦又懂技术的人才了。”这位副厂长说,“通过招聘会招来的大学生,很少能看得上镇上的工厂,他们通常待不长,而且体力也不行,从技校又很难找到专业真正对口的人才。”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工厂技术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同时,技术人员的短缺也使这些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自己正在失去发展的后劲。“看着自己的娃娃这么在街上溜达,谁不着急呀!”这位副厂长也是当地人,“要是他们能再学点儿技术就好了”。 
“工厂里的工作还是挺苦的”,“曹村长”曾经到过厂子里。厂房“很小很简陋”,在里面干活的人基本都光着膀子,“我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山西的小砖窑,要是让我干这个活,肯定吃不消”,“曹村长”说。 
“这里已经进入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不足并存的怪圈了”,李立芬说。 
“无奈!”“曹村长”说。 
(本文已被浏览 284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