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不过圣诞的博士玩什么猫腻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6年12月27日 |
拜托,别跟我说你是博士
童大焕
如今的学界越来越像娱乐圈,不,愚乐圈,以愚民与自愚为乐的圈。除了年复一年耗费大量民脂民膏的现代化(程度)研究,2006年又冒出两大“新气象”,一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若课题完成,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形象的地位有可能被颠覆。另一“新气象”是圣诞前夕,国内十所名校的十名在读博士生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关于圣诞节,我认为腾讯网新闻说吧的判断最准确:“在全球化和商业社会的背景下,中国要不要抵制圣诞节也许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圣诞节不仅违背了《圣经》意义上的纪念耶稣诞生的原意,也远离了19世纪的情感化的意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形下,十位博士生的联合呼吁,基本上也是无的放矢,与盲人骑瞎马何异?
当然,如果你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去呼吁,去陈情,那都是你的权利和自由,就像孩子们爱赶圣诞节的热闹、喜欢圣诞节的礼物,就像商家爱借圣诞节或是中秋节狠赚一笔,只要不违法,别人无权干涉。
问题是你以博士生的名义联名,那就耐人寻味些了。是不是想要暗示:博士生在这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有发言权?是不是意味着博士生比别人更有权利干涉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发出倡议的十博士生名单是:南京大学刘聪、中国政法大学刘冰雪、清华大学张连文、中国人民大学杨名、武汉大学陈乔见、北京大学周锋利、中国科学院孟欣、南开大学孟志国、中山大学范碧鸿、北京师范大学赵瑞奇。一位署名“激情老道”的网友比较尖酸刻薄,他毫不留情地写道:
我感兴趣的,是这名牌大学的十博士,是如何“联合”起来的?这个大问题中,包括几个小问题: 1、 为什么是十博士不是十一博士或九博士? 2、 为什么只有博士,没有硕士、学士? 3、 为什么都是所谓名牌大学没有“一般”高校的博士? 4、 为什么一个学校恰恰都只有一位博士? 5、 他们在联合之前相识吗?联合是谁提议的,又是如何达成的? 相隔千里十所名牌高校,怎么会刚好都有一位博士,加入到“联合”的行列。十博士是因为“信念”相同而“联合”倡议的,但是,有如此信念者,恰好是十所学校的各一名博士,其中的关节若交代不清,众人也如老道般“下作”,把你们当做露大腿的美女,需怪不得大伙。
我感兴趣的是,现在的院士、博导、教授、博士、博士生,怎么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伪问题虚问题上兴师动众兴风作浪,而对于国计民生的真问题、对于科学的真问题却连基本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不,愚乐圈,以愚民与自愚为乐的圈。如果重温一下普列汉诺夫的名言,这些人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说:“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学术是干什么的?学术是要触摸时代的痛感神经,让时代随之清醒起来、兴奋起来的,而不是只会给时代挠痒痒,让时代昏昏欲睡的!如果学界不能在时代面前保持清醒,而只会一味地投机钻营,撒娇,挠痒痒以沽名钓誉,那是学界的耻辱,时代的堕落与悲哀。
(本文已被浏览 548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