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神话挑战传统文学权威 |
|
作者: 出处:新华网 更新时间: 2007年01月13日 |
    新华网昆明1月13日电(记者陈鹏)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网络小说仍然风头强劲。在这一年的网民热捧之作中,《赵赶驴电梯奇遇记》创造了上亿的点击神话,描写盗墓经历的《鬼吹灯》也拿下数上千万的点击纪录。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很正常,这恰恰是进入消费时代之后社会生产与市场化进一步契合的表现,它深刻反映了流行和大众的审美口味。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对网络文学予以积极评价:网络文学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和宽广性反而容易树立自己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一定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 
    网络小说的始作俑者是台湾“痞子蔡”1999年推出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7年来,网络小说随着电脑的深入普及风起云涌,并逐渐“自成一派”,俨然成为“大众趣味”的代言人。 
    有网站粗略统计,目前网络长篇小说多达5万余部,文字超过30亿,如果再算上断章短篇,网络文学的世界简直无法计数。这种蔚为大观只能让传统纸质媒体“望网兴叹”。那些匿名的年轻作者们随处挥洒着巨大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张颐武指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也是传统依赖于纸质刊物的严肃文学所不能比拟的,它使文学迅速拥有评判的可能,文学创作更像一次“冒险”,对优秀的写手来说,要求反而高了,写不好的话,读者是不买账的。 
    “但我认为网络文学出现经典的几率实在太低!”纯文学杂志《滇池》资深编辑张倩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充斥着太多泡沫,多数宣泄之作与优秀的文学尚有距离。“简单一点说,文学经典必须依靠纸质出版物确立地位,比如那些大部头的名著。网络小说如果只是存在于网上,它就很难成为经典。” 
    这道出了网络小说的现实和宿命:获得超高点击率的网络小说还是要转为纸质出版物,谋求传统文学界和严肃读者的认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降低了文学门槛的同时也在降低文学尊严,最后还是要通过书籍把尊严找回来。 
    陈晓明同样认为,如果社会仅仅只有大众文化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传承和文化力量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显然,网络小说的客观现实决定它只能像电视文化一样,很难真正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网络小说也还需要更多一流的作家来证明自己。
(本文已被浏览 436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