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找北大》:几代人的北大记忆 |
|
作者:阿佳妮 出处:搜狐读书频道 更新时间: 2008年03月22日 |
这是一本几代人的北大记忆,从“30年代后”到“80年代后”,从各自角度和视角,描绘出大相径庭,各异其趣的北大生活,或怀念不朽的五四精神,或记忆师长同窗的点滴往事,或叹宛那随风而逝的白衣飘飘的理想主义年代,记述他们曾经有过的爱与恨,疼痛与幸福,狂傲与容易受伤的青春,他们的内省与反思。 这是北大人曾有过的内心激荡的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岁月,吸引你进入北大这个中国人的精神梦乡,沉醉感叹。 这是一部北大的往事,对往事的重现总是有些抒情或近乎伤感的,但往事并不如烟,这也是正在继续着的故事。北大那方寸土地上巨大的精神蕴含,不是市声喧嚣可轻易替代或改变的。曾在北大求学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但北大给他们的不只是通往社会的一块敲门砖,一个标签,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精神。
寻找北大,是寻找一种精神,寻找北大人,乃至中国人曾经有过,正在失去而又极度渴望拥有的精神家园。在金钱成为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巨大的价值标准的时候,在信仰缺失,多数人选择随泥沙而俱下,人生底线越来越低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荒芜失去了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曾经有过一些人,“他的生活里面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费孝通语)这“志”就是精神操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曾经有过那样的人,其实现在也有,只是他们不在媒体制造的虚假狂欢中,他们不沽名钓誉,不哗众取宠。这又不仅是有关北大的往事,而是关于所有人心的事,关于你我的事。
本书的编写也体现出北大行散而神不散的风貌,如张中行先生说的北大“散漫的一面”和“严正的一面”。看似各自言说,却又殊途同归。在北大这块土地上,随便哪个系哪个学院出来个抒情诗人都不足为怪,海子不曾是法律系的吗?这里的文人中出现几个侠客也是正常,“千古文人侠客梦”,书剑飘零也是很多人的江湖梦想,王政的《侠义北大》一文,让人对北大更多一分认知。但无论书与剑,都清晰地刻着北大的烙印,正像江湖人称王怜花的蔡恒平说的“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许多做人道理来自金庸,使我们在大事大节上不亏不乱;在个人生活中重情重义。当这些和北大的精神氛围深深融合在一起后,我明白一个人要以大写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一生,要独自前行,无论落魄发达,都无改内心的激越情怀和平静修远,像无名高僧那样,走过大地,不留痕迹。”
洪子诚回忆1966年被学生批判,有学生放声大哭控述他的滑稽场景。这一幕现在来非常荒诞。但他又回忆他的老师王瑶先生对批判过他的学生一如既往,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非常感人。“他是在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历史的拘囿和制约,却可以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应该走的道路。”当各种丑闻屡屡夺人眼球的时候,当与高校有关的丑闻也充斥媒体版面的时候,读这些文字,知道有过这样一些人,就是一种安慰。
温习一些故事和一种精神,和北大人一起寻找,会明白,有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风流云散的。
(《寻找北大》钱理群/主编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本文已被浏览 337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