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在"世界阅读日"之前的期盼 |
|
作者: 出处:人民网《读书》频道 更新时间: 2008年04月22日 |
   在“阅读”这个概念与现代人渐行渐远的今天,做为一个和“阅读”有着很直接关系的人——语文教师,我对读书在学生中的迷失方向颇有感触。阅读应该从娃娃抓起,这个“从娃娃抓起”可以说最具有现实意义,尽管有人认为读书与年龄并没有太大关系,但过了读书的最佳年龄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所以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有几个愿望。
    第一,让孩子的书包回归它的本质,成为真正的“书”包吧!
    毫不夸张地说,青少年的阅读率逐年下降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绝对算不的什么“幸事”。很不幸,我们的孩子正处在这种不幸之中。究其原因,繁重的课业负担让我们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课余时间读书,那个所谓的“书包”里装的“书”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了:除了勉强跟书有些远亲的课本以外,各式各样的练习册、“密卷”、“兵法”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的空间。
    书包不能去装真正意义上的书,并且还装去了孩子们课上和课余的时间,我们已经无法把这日渐高级的物件称为书包了,叫什么呢?叫“负担”最合适。
    所以,我想说:如果拯救一个国家的阅读,那先拯救这个国家学生的书包,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包吧!
    第二,让孩子的阅读从大人的阅读“阴影”中走出来,不要去强迫孩子。
    说中国的孩子们一点阅读时间没有是冤枉了某些大人,有很多孩子是有阅读时间的,但我认为那种阅读是大人的阅读,跟孩子们关系不是太大。
    大人希望孩子们能接受名著和经典的熏陶,所以各种读书书目层出不穷,但大人们忘记了一点:孩子的消化能力。比如一套《红楼梦》,大人们理解尚有巨大的困难,时间不足思想幼稚的孩子又能接受几何呢?都说开卷有益,我看不一定如此吧?
    考虑一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消化理解能力吧,否则徒有虚名的阅读只会让孩子得“厌读症”的。
    大人们总是不理解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网吧不喜欢读书,其实那都是大人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我这两个愿望能实现,估计会给大人们一个惊喜的。
(本文已被浏览 784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