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馆”改造擦亮城市文化窗口 |
|
| 发布时间:2007-01-15 09:20:39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编者的话     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的“提升城市形象 构建和谐大同”专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推出这一专栏,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省委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和市委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精神,集中宣传展示近年来全市上下团结奋斗,建设和谐新大同的精神风貌和各种举措,以及城市建设的新成就,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全面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计划从“三馆”改造、环境卫生、道路建设、市民素质等12个方面展开这组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1月1日至7日,张滃中国画作品展在展览馆正厅举行。引人关注的并不只是画展本身,这是展览馆大楼开始全面改造工程以来首次向公众开放,改造后的大楼新“芳容”更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从2006年6月1日展览馆大楼改造工程动工以来,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现展览馆、图书馆改造工程已经竣工,博物馆也将于年内以全新面貌展示在全市人民面前,届时,这座气势恢弘的大楼将集现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空间,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擦亮一扇亮丽的文化窗口。     始建于1969年的大同市展览馆大楼是我市的历史性、标志性建筑,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展览馆之一,是展示大同名城风采、开展经贸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窗口和重要场所。但大楼自建成使用以来,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改造,设施严重老化。特别是大楼两侧展厅(室)曾长期为商家所占用,使整座大楼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使用功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我市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却长期没有具备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图书馆与展览馆。博物馆栖身于下华严寺内,情状堪忧,图书馆曾蜗居于城南某招待所内,条件简陋,展览馆带“病”运行,状态不佳。为此,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十分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也多次提出过意见、建议,呼唤能有真正代表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三馆”。对此,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有关科研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国家、省、市专题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充分的调查研究,经过通盘、慎重考虑,作出了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实际状况的和全市人民意愿的决策,决定将展览馆大楼改造成为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文化场所。     2006年6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三馆”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帷幕。总投资达5000万元的该项工程是我市近年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自工程开工以来,市委书记郭良孝,市委副书记、市长丰立祥等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视察、调研,对许多问题作出详细指示、及时进行指导,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这项工程也是全市人民瞩目的工程,工种多、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细、时间紧、任务重, 改造工程领导组和全体施工人员,以对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顶酷暑、冒严寒,精心施工, 确保质量。现在,半年多的时间过去,展览馆、图书馆“二馆”已改造完成,也许,修旧如初、保持这一历史建筑风格原貌的改造原则,使得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清洗后的大楼显得簇新外,让市民们从外观看大楼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大楼的内部面貌与功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大楼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抗震设计几乎为零,此次针对大同处于地震带的实际,对大楼进行了极为严细的抗震加固,使大楼可以抵抗7级以上的地震;过去展览馆大楼每层只有十几个消防栓,消防设备十分落后,经过全面的消防改造,大楼已成为现代化的消防单位,可以在12秒内启动喷淋系统进行灭火;通过对屋面、墙体、暖气、窗体、电气改造等多环节的节能改造工程,使得大楼既科学节能又绿色环保;浩大的内部装潢工程使大楼内部既充满现代气派又极具艺术观感。     现在,一个亮丽而内涵丰富的“三馆”正向我们款款走来。三馆的平均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适应当前我市图书、文物存量和展览规模的需求,且大楼内三馆合一的功能,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化活动空间,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城市面貌增添了亮丽风采。(记者 史涌涛)
(本文已被浏览 638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