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巨变展新颜——改革开放30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
|
发布时间:2008-10-29 11:07:39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面貌、农民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去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2亿元和3030元,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这是继2002年以来,两项主要指标连续第六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幅增长。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突破了3000元大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仅去年,全市就先后建成两个60万亩的优质小杂粮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并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30个。与此同时,作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联结市场与农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蓬勃兴起,我市仅去年就改造和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46个,总数达到738个。而在这时期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带动作用。据统计,全市现有的102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带动农户36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50元。     30年的时间见证了我市农业基础的日益巩固和提高,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整理基本农田……一系列长期而有效的措施,使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了目前的177万亩、保浇地面积达到105万亩,全市农民在已经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目标的基础上,正逐步向人均1亩保浇地的目标扎实迈进。今天,一轮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正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兴起。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市近几年涌现出了诸如南郊区五爱村、杨家窑村,左云县小破堡村,阳高县新和堡村,新荣区东张士窑村,浑源县白道村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现在,咱农民看病有医疗保险了,孩子上学免学费了,农民得实惠越来越多了。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有强农惠农政策,咱农民的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左云县店湾镇西沟村农民张大勇的一席话道出了全市农民的心声。而今,农民生活的最新变化,是他们开始享受文化娱乐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去年,全市168万农业人口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4.3万户6.8万人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有1.7万户1.8万人被纳入农村五保范围;全部免除了3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免除了15.9万名学生的教课书费,为1.2万名贫困寄宿制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全市新建乡镇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02个、村级组织阵地488个、农民健身场所333个。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公共服务覆盖带来的好处。 
(本文已被浏览 1539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