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清洁文明家园 |
|
发布时间:2007-01-24 09:18:27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我市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综述
    (记者 王 瑶)随着天气逐渐转冷,一些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背街小巷连绵数米的冰冻垃圾带;随风飞扬的粉煤灰尘……这些均事关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生存环境。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各部门全力协作,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环境卫生大整治于岁末年初展开。近来,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宽敞的主次干道更加干净整洁;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见;街道上乱摆乱放、乱倒乱丢的现象少了……日前,记者深入我市部分街巷和单位,就整治环境卫生进行了采访。     城区、南郊区、矿区一直都是我市搞好城市环境卫生的“主力军”。针对当前我市环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区对整治活动均进行了全面部署、统一安排。城区担负着34条主次干道的保洁任务,环卫工人定时保洁,马路上的垃圾也及时清走,较好地维护了城市街道良好的环境。为了有效改变市区大街小巷垃圾暴露堆放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现象,城区环卫处一方面派人深入清运公司蹲点,专门抓垃圾清运工作;一方面与各街道办事处加强联系,取消了个别不合理的居民区垃圾点,并增加了对部分垃圾点的每日清运车次。该处克服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困难,抽调机关行政后勤人员、修理厂工人、协议工等100多人,加入到清刨垃圾的工作中。同时出动20部清运车、两部装载机,重点对站东街、新开北路、西三环路等路段突击清理,共清运垃圾500多吨。城区市容中队的队员们展开了拉网式清查,对大西街、大东街、御河南北路等主次干道上的占道经营、门前堆物、违章建筑等进行了取缔清理。     南郊区采取攻坚战和持久战相结合的办法,上下联动,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针对城乡结合部人口流量大,驻区企业多,生活和生产垃圾多的情况,南郊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对城乡结合部的20多个村庄、主干路段、市场和四大出口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该区共出动劳力600余人次,日出车辆100余台次,清理垃圾死角10多个,清运垃圾1万多吨。与此同时,该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村村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队伍,设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尝试建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矿区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人、定时、定段、定责任的环卫“四定”制度,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该区在泉武街市场、金凤凰商城等地段推行了垃圾袋装定时定点倾倒制;对小街小巷做到了“两扫两保”;对辖区内的53座公厕进行了彻底清掏,增设垃圾点38个。该区出动200多人次,集中对同泉路树脂厂立交桥、全民街民益巷等地积存的垃圾死角进行了清理,共清运垃圾110余吨。     安益街是市区内一条长约900米的街道,一度因脏乱现象严重而被称为垃圾街。2006年12月20日,经过酝酿论证,市市政公用局对该街实施了“保姆”式管理,即对其实施街道保洁特许经营模式。这是我市市政公用事业上的一项新的尝试,也开启了我市公用事业变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变计划经济模式为市场化模式的先河。我市在城市环卫工作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者们还酝酿着一系列变革,力图循序渐进,改变我市的环境卫生现状,使之变得更好。记者初步了解到以下几项政策:一、2007年,我市将投资继续建设垃圾转运站;二、多方位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三、推行“押金制”,治理城中村;四、建立环卫“一扫三保”工作机制;五、推行街道环境卫生市场化管理模式;六、建立并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管如何,我们看到了决策者改变城市环境卫生的决心。我们也相信,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大同的城市环境会更清洁、更文明。 
(本文已被浏览 442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