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协发出“3·15”特别消费警示:购买保健品谨防八大陷阱 |
|
发布时间:2007-03-13 08:03:47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晚报 |
|
    本报讯 (记者 薄宏林) 12日,市消协发出“3·15”特别消费警示,购买保健品勿入八类陷阱。     1.利用“赠药”、“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很多消费者到最后都是因为觉得不好意思,只好购买其产品。     2.打着高科技的牌子上门推销,消费者不能辨别真伪,往往被销售员的巧舌如簧所迷惑,买下这些昂贵的“灵丹妙药”后,由于既没有发票也找不到店铺,出了问题只能自认倒霉。     3.在社区打着“名医义诊”的名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师”,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购买、服用保健品。     4.在公共场所采用“免费出游”的促销手段,专车接送消费者,免费提供早餐,岂料这让消费者过意不去的小小惠赠后面却隐藏着一把“宰人刀”。     5.在酒店、宾馆开展各种“专家讲座”,消费者以为真的是关于如何养生健体的知识讲座,结果往往是穿大褂的“专家”讲述××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获得多少奖励等。     6.在公园等活动场所采用加入会员制的促销手段,吸收消费者购买保健品;哄骗消费者购买保健品即可入会,“会员制”有种种好处,会有“专家”密切关注消费者的身体状况,并套取消费者的电话,以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     7.在商场门口采用“免费抽奖”的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某保健品”的大奖。有些还让“托儿”在旁边煽风点火说自己也吃了这个保健品,效果如何好,现在又来购买等,诱使消费者购买保健品。     8.利用消费者渴望亲情的心理,嘘寒问暖,在熟悉之后采用软磨硬泡的方式,让消费者上当。     市消协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品一定要查看有无标志和卫生部门注册备案信息,最好上网搜索该产品有无负面信息;商品外包装和说明书所标注的保健功能,是否与广告宣传的功能一致,不要轻信广告的某些夸大宣传,以免上当。 
(本文已被浏览 243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