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沉船出水至少6万件文物重见天日 |
|
发布时间:2007-12-22 09:06:46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早报网 |
|
八百年前沉没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代号),提前于昨天上午在广东西部的阳江东平镇岸外海域被中国打捞人员以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顺利吊出水面,专家估计船上载有6万至8万件的宋代文物,也将重见天日。
中国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最初把“南海一号”吊出水面时间订于本月24日;但气象部门预计24日至26日将有一股强冷空气南下,担心受其影响,海上风力将由4级上升到5级、6级,同时还将出现薄雾,增加打捞工作的困难,所以改订在今天上午才起吊。
不过昨天上午阳江海面天气良好,打捞现场总指挥部临时决定提前起吊。上午10时50分,“南海一号”的沉箱浮出水面,经工作人员检查后,又下沉到2米线下的半潜驳船上平移,再放到半潜驳船上吊装的六个柱子上。
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对古代沉船进行整船打捞,对于整理和发掘古代中国海洋文明的考古意义深远。
考古学家认为,长30.4米、宽10米、高4.5米、木质船体的“南海一号”,是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满载瓷器等中国货物,航行至距里阳江海岸线20海里时突然沉没,原因不详。专家估计,南中国海海底有2000艘沉船,由于这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所以该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可称为“海上敦煌”
当局估计沉船出水时,整艘船加上海水的重量达5000吨,因而出动造价近7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亿4000万新元)、亚洲最大的超大型起重船“华天龙号”进行打捞,整个打捞工程耗资1亿5000万元(3000万新元)。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是迄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文物总数超过敦煌莫高窟5万至6万件的数量,因此“南海一号”可称为“海上敦煌”。
(本文已被浏览 369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