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利 改善民生—第十六届“世界水日” |
|
发布时间:2008-03-22 18:43:14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  |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中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土地和水资源,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把民生水利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民生水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大同市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项水利改革稳步推进,水保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市连续5年投资2亿多元,解决了农村58万人的饮水困难,近两年又投资1亿多元,解决了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去年又编制完成了《大同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报告》,在市区和县级城镇划定了36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了保护市区地下水资源,从2005年开始,我市又启动关井压采工作,市区内已关闭自备水源井46眼。同时我们积极着手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去年孤山、守口堡、唐河三座水库已被列入全省计划项目,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尽管如此,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水是大同之忧,水是大同之痛,水是大同科学发展的命脉。我们必须适时把握水利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事关水利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几件大事。 一是围绕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好近4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尽早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结合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搞好农村水利开发和管理,改善农村水环境。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二是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要加强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全面节水。 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关键环节,带动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本文已被浏览 295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