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联通员工的15天:重组真的来了 |
|
发布时间:2008-06-07 09:02:46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王云辉
“重组后怎么办?”
“咱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砌进长城不骄傲,放到厕所不悲观。”电话中,联通某省综合市场部员工方明(化名)声音平静,有一丝迷惘,也有一丝淡然。
对他来说,如一场风暴般席卷中国数万亿电信市场的运营商重组,只意味着一个选择题:分家之后,自己到新电信还是新联通。
答案他还没想好,但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6月5日深夜,某省会城市的饭店,方明端起酒杯,向桌旁众人浅浅一揖:“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代表联通公司请大家吃饭了,下次也许是新联通,也许是新电信,但不管我在哪里,都希望兄弟们一定要继续支持。”
觥筹交错,场景变幻。2008年的6月,中国大江南北无数城市,上至首都下至乡镇,这样的话或许将在不少人的口中重复、重复再重复,只因为无论今日的联通、电信或是网通,巨大的变动都将随重组而来,为无数地方运营商员工打开一扇新的命运之门。
电信重组,真的来了
5月23日,晴。“当时我正在去客户公司的路上。”方明回忆说,就在他坐的车拐过街角那个红灯口时响起的电话,打乱了他按部就班的生活。
“方明,重组了!”电话那边是一个激动的声音。方明听得出来,那是自己在省会城市电信公司工作的好友。不等他说话,好友再次重复了一次,“真的重组了”。
他的语气让方明很是疑惑——1个多月前,这位好友用同样的话,给方明送上了一份愚人节礼物。
接下来,方明收到了更多的电话和更多的短信,然后在到达客户公司第一时间上网后,方明在网上看到的消息让他确认了。
电信重组,真的来了。
方明点上一支烟,闭上眼睛静静回忆自己在联通10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
“我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年是怎么想的,只记得那时很有冲劲。”1995年,方明进入中国联通,虽然只是做服务的技术员,但他仍然很为自己能在“打破电信垄断的新兴电信运营商”工作而骄傲。
正是这股带着骄傲的冲劲,陪伴他从联通的底层员工,一年年拼打成为市场骨干,再上调到省会公司,甚至做到了部门的小头头。
和很多同样家庭构成的同事一样,方明的老婆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在同省的移动公司工作,“白天是竞争对手,晚上还是一家人”。
对方明来说,这已是幸福无所求的生活。他唯一的疑虑只在于,来自同事、客户乃至于新闻中的电信重组传言,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更像那么回事,而且在这些传言中,联通都是被分拆的对象。
如果重组了,联通分拆了,自己怎么办?他经常问自己,但只是问问,从没想过一定要想出个答案。
然而,现在,他已经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
平静的背后
5月26日,周一,上班了。
重新回到办公室,方明感觉整个办公室都笼罩在一种怪异的气氛中。
一如平日的微笑和招呼,电脑上层层叠叠遮盖住的网页,或故作大声或掩口低语的电话,此起彼伏的短消息提示,不时从某些角落投射过来的眼神,每一个人都在悄悄观察别人,同时被别人悄悄观察。
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都如约好了一样闭口不提。虽然大家都对这一天在心里预演过无数次,但此刻心中仍然有莫名的惶惑。
所有的话,都在电话和网络中流传,但最好用的还是短消息:方便、快捷、私密、点对点。
没有领导来约束这一切:他们都已经被紧急召集到一个又一个会议室中,闭门不出:只有他们的短消息,悄悄地向外传递着最新的“指示”。
5月27日,公司会议扩大到中层,方明也能列席。不过,他早在前一天就已经知道今天会议要通告的内容:按照集团、省、市公司应对重组的工作要求,员工要顾大局,人心不能散,不要相信传言,生产经营不能受影响,尤其强调了要维持CDMA网络业务,“稳定放在首位”。
会议的气氛很平静。“平静得可怕。”方明说,除了主持会议的总经理,没有人说话,只有一片沉默。
这与当天下午的另一个会议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封闭的会议室里,联通、网通分公司总经理、网络部、综合市场部、G网部、大客户部等部门经理,开始双方的对口工作会议。
“会议的内容很快就成为公开的秘密。”方明说,双方的会谈如同发给他的消息,没有寒暄客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内容也一针见血:“在集团公司正式融合前,尽快完成双方网络、客户等资源共享。”
此时,会议室外,拐过两条过道再进门,方明正静静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自己新的工作:准备一批156号的公务卡号段,供即将转网过来的“未来同事”挑选。
(本文已被浏览 357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