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触碰中收获进步 |
|
发布时间:2008-08-26 09:09:52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解放军报 |
|
“鸟巢”已空,但运动员们拼搏的身影呐喊的声音依然在回荡;奥运大幕已落,但奥林匹克精神却永久地驻留了下来,浸润着中国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度。五千年中华文明跟人文奥运究竟在哪些层面产生了触碰,收获了哪些进步?我们在这里撷取了几个点,作管窥之谈。“奥运立法项目”推进社会现代文明
“奥运场地范围内只允许出现赞助商的商标”,当我们看到商业运作跟奥林匹克相提并论之时,最初会觉得不合时宜。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恰恰是确保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2006年9月,北京市政府宣布:首批65个奥运立法项目已经确定。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王伟说:“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正在向法制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奥运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微笑志愿者”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从我国首次申办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奥运会在长达15年时间里始终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数超过112万,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达207万。经过选拔有10万赛会志愿者服
务于奥运会和残奥会;40万城市志愿者在500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
倡导志愿精神,是群众性精神文明的一种创建,志愿服务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爱和互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北京和5个境内协办城市于2006年3月倡议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已深入人心,中国许多城市也大力推行“排队日”、“无烟奥运”等理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刘翔退赛”见证国人心态日益成熟
8月19日中午12时许,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刘翔因伤退出比赛。短暂的意外和失望之后,国人给予刘翔更多的是理解、安慰和祝福。在平静地对待刘翔退赛之余,国人给了外国运动员一样多的关注和掌声。这说明,筹办奥运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阻碍,让中国民众的心态、视野和胸怀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毫无疑问,经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国年轻一代会更有社会正义、公平和责任感,会更有友爱、互助、参与、奉献精神,会更加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去竞争和拼搏,这将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当代中国并惠及子孙后代的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 
(本文已被浏览 330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