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审计署两年查出问题资金7739亿 |  |  |  | 发布时间:2008-10-18 14:38:17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新京报 |  |  |  | | | 4624人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处理,国家审计署官员称少数单位敷衍审计 
 本报讯(记者 郭少峰)2006年至今年8月,审计机关共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近31万个单位,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7739亿元。审计后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事项3484件,涉及人员4624人,涉及金额567亿元。
 国家审计署法制司副司长彭华彰前天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演讲时透露,25年来,全国共审计380多万个(次)单位,直接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300多亿元。其中,2006年至今年8月,完成85924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对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达251亿元,查出领导干部涉嫌个人经济问题金额4.8亿元。 
 
 
 对于每年审计报告中的老问题。他分析说,整改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地方的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支持力度也不够,审计机关往往独木难支。 
 
 
 同时,少数被审计单位主观上不够配合,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整改不彻底。但彭华彰认为,“你可以屡审屡犯,但审计部门则要屡犯屡审”。 
 
 审计报告不点名“并非遇压力” 
 
 
 审计署拟推审计公告制,避免“审计风暴刮几天就停” 
 
 
 本报讯(记者郭少峰)“可以肯定的是,不点名,或只有部分单位被点名,绝对不是像有些媒体猜测的那样:审计署遇到压力,退缩了。”针对今年审计报告不完全点名的做法,审计署法制司副司长彭华彰解释说。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8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有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相比2007年度被审计的53个部门和368个单位,今年被点名的是少数。 
 
 
 彭华彰指出了不点名的原因:审计报告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将有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全部点名。 
 
 
 为了避免“审计风暴刮几天就停”,审计署开始着手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他打了个比方说,相信不久的将来,对老百姓而言,看到日常的审计公告就像是每天看《新闻联播》一样成为家常便饭,而不再是定期电视剧集中播出。 
 
 (本文已被浏览 1022 次)
 | 
 | 
 |  |  |  |  |  
| 
|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1条评论,每页显示5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  | 
| 
  |  2009-11-07  gg  |  | 评:什么时候来时庄来查一下这个村很乱的 |  |  |  | → 发表我的评论 |  |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