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大同市分行成立十年支农不懈 |
|
发布时间:2006-11-27 10:25:05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记者 吴华)成立于1996年11月27日的农发行大同市分行今天迎来了成立10周年的喜庆日子。10年来,作为全市惟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该行始终以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累计发放支农贷款50.6亿元,支持企业累计收购、调入粮食41.5亿公斤,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世纪90年代,粮食企业给卖粮农民“打白条”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政府和农民的“难题”﹖市农发行成立伊始,就本着“支农、扶贫、保收购”这一职责,从讲政治、讲政策、讲大局、讲原则的高度,认真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及时足额投放粮食收购贷款,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的积极性。1997年,该行共发放粮食收购贷款3.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3.75亿公斤,从根本上结束了给粮农“打白条”的历史。10年来,该行累计发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36.5亿元,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调入粮食41.5亿公斤。     建行之初,他们为加大支农力度,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行140名职工走遍了全市9个县区400多个乡镇,在广泛征求农民和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累计投放扶贫、农业基建技改、农业综合开发、林业治沙等贷款13.8亿元,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从1998年初到2004年下半年,为配合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将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划转到其他商业银行,农发行集中精力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对此,该行认真分析形势,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流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贷款风险防范与执行政策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加强信贷监管与改善金融服务、搞活企业经营与提高银行经济效益、封闭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四个关系,在准确把握“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信贷原则和落实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扩大购销,搞活经营,提高效益,既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有效发挥,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达到了政府、企业、银行“三满意”,实现了银企双赢。几年间,该行累计投放粮油收购贷款29.1亿元,支持全市76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粮食26.4亿公斤。此外,为支持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共投放储备贷款8.3亿元,支持中央储备粮大同直属库、市储运公司、口泉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储备企业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去年以来,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拓展,该行在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相继开办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和农、林、牧、副、渔等商业性贷款品种,先后对34个“两区”项目和13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进行了考察,累计发放贷款4793万元,重点支持了阳高县种子公司、天镇利农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     在支持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该行业务经营、内部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建行以来,全行在全省经营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中连续荣获6个一等奖和2个第二名;2001年7月,市分行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同年7月被中央金融工委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同时被总行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3年4月,被中纪委、中组部、国资委、监察部、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2004年4月,被共青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授予“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所属分支机构有2个单位被总行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个单位被总行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3个支行党支部被省分行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所属单位、部门有99次被省分行评为业务经营、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先进单位(集体);有5个支行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本文已被浏览 531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