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第一 |
|
发布时间:2006-12-21 11:45:42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记者 樊善云 吴 华)12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大同市政府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大同市商业银行建设签署合作协议。至此,开发银行发放贷款6.6亿元支持大同市商业银行改组一事大局已定。凭借这笔贷款,大同市商业银行可将其中4亿元用做资本金,2.6亿元用做处置不良贷款。这样,大同市商业银行就可由现在的四类行升为二类行,在当前的金融政策下能够避免退市之危,继续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全省金融界引起震动。这次金融合作被业内人士称为“最后一个第一”。所谓“最后一个”是指大同市商业银行是全国最后一个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支持的地方商业银行;而“第一”却是说大同市商业银行是全省第一个获得此项支持的地方商业银行。     据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12月11日,国家已经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同时,按照WTO承诺,国家银监会对不达指标的内资银行提高了要求。大同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都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不进行资本结构的改良,就面临退市的危险。全国同类银行情况相近的为数不少,都在积极运作改组地方商业银行。在11月份国家开发银行审定的同类4个项目中,大同市商业银行惟一获准,商行人幸运之余,心存感激。     说其幸运,从两个数字可见一斑: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共有地方银行122家,获得开发银行金融支持的仅有18家。大同市商业银行名列十八分之一,何其幸运。     说其心存感激,是因为大同市政府在此次运作中扮演全新角色,全力以赴,最终促成大同市商业银行与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这里面亦有两个不为人知的数字:一个是市政府直接为商行注入5000万元资本金,并通过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划拨优质资产1.5亿元供商行使用。正是大同市政府的诚意和大手笔的动作打动了国家开发银行,使得这珍贵的全国最后一笔开发性金融支持落户大同。 “最后一个第一”来之不易,大同市最大的融资平台——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功不可没。而事实上,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本身就是大同市政府在与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合作的有利环境下,由原大同市城市经营建设投资公司更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对接开行业务,广开国家政策性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实现开行放什么贷款,大同有什么项目,以此搭建大同市最大的融资平台。这次签约是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的首次运作。今年7月以来,在该公司的运作下,政银企三方不断商讨座谈,最终达成以支持大同市商业银行建设为重点,把政府的信用、组织协调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牵头、开行参与、平台运作”的方式,实现开发性金融与地方性金融的有机结合的协议。     此番6.6亿元开行贷款落户大同、支持大同市商业银行改组就是政银企三方前一阶段努力的成果与结晶。这次合作影响深远,尤其对大同这个存贷差较大的城市更具有不同的意义。     众所周知,大同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大同在为新中国建设奉献光和热的同时,也把污染和落后留给了自己,大同重振雄风、实现经济转型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然而现实是一个令人哑然的悖论。截至今年11月底,大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09亿元,贷款余额为258亿元,存贷差达651亿元。巨额金融贷款不能支持大同地方经济发展却源源不断地流向其他地方:2005年10月末,大同金融机构存贷差为516亿元,2005年6月末上级金融机构从大同调走存款308亿元……对于这种状况,人行大同市分行的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不是金融机构不愿给大同放贷,而是大同求贷项目与金融信贷支持项目偏差过大。     长期以来,大同各界一直对无法充分利用金融信贷资金而犯难。事实上,调校偏差,对接项目,破解金融瓶颈,利用金融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大同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此次通过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成功融资开发性金融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政府角色的成功换位,不仅让大同人民看到了大同新一届领导对金融资源的重视和开发,更让大同人民看到了政府运用金融资源的能力和效果。它标志着大同市政府对金融政策的解读和把握越来越到位,寻求金融支持的定位越来越准确。大同市政府与开发银行的合作使大同找到了一条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新路子。 
(本文已被浏览 429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