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开了便民店”我市“3366”市场记 |
|
发布时间:2007-04-08 09:18:20 发布人:新大同网 来源:大同日报 |
|
灵丘县赵北乡的王大爷最近有事没事老爱往村头那家挂着大红牌匾的赵北便民店跑。60多岁的王大爷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以前对超市是什么并不很清楚。现在,“原先在电视上才能见着的这种商店咱村也有了”,足不出村就能逛超市,那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商品让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王大爷感慨颇多。 王大爷可能并不知道,像赵北乡便民店这样开在农村的超市式便民店并非他们村所独有,仅在灵丘县就开了12家,全市9个农业县区目前共有75家,使160万农民享受到了农村超市的便利服务。     一项惠及农民的决策 2004年9月,市商务局挂牌成立后,对全市9个农业县区的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市农村普遍存在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伪劣商品坑农事件也常有发生,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一大不和谐因素。有鉴于此,2005年1月,我市正式启动“3366”市场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9个县区的33个镇、66个乡培育起99个便民商业网点(超市),争取覆盖全市95%的乡镇,用现代流通方式引领农村消费需求,打造一个和谐的新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市“3366”市场工程与2005年2月商务部启动的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谋而合,并先行了一步。 为了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我市成立了“3366”市场工程领导组,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标准、步骤、措施等。领导组成员走村串乡,深入调研并进行现场指导。2006年,“3366”市场工程更是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的13件实事之一,进一步加快了建设进度。 如今,我市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多种手段,在9个农业县区已建成75家新型农村便民超市,这些小店逐步成为联系城乡商品流通的纽带,既让安全实惠的商品进入广阔的农村市场,又帮助广大农民打开了农副产品销入城市的渠道。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3366”工程的深入实施,一间间店面敞亮、货真价实的便民超市在农村相继扎根,为广大农民群众营造了省时、省钱、省心、安全的购物环境,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以前我们眼红城里的超市,没想到现在咱家门口也有了‘放心店’!”大同县党留庄村66岁的孙福老人说起村里的小超市,脸上总是有抑制不住的笑容。在乡亲们的眼中,“3366”市场工程就是为他们系上了“安全带”,搭起了“方便桥”,编织了“实惠网”。便民店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模式,满足了农民“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需求,保证了商品特别是食品与农资的质量,使他们免受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据市商务信息中心对9个农业县区70个乡镇5000家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农民认为,在农村便民店(超市)购物让人放心。     广灵县宜兴乡山区的焦生德原先在村里开了一家商店,2005年9月,他的商店加盟、改造为宜兴便民超市以来,商品配送额达到240万元,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实现毛利23.5万元。“同样的店面、同样的经营者,在改造后的效益要比以前增长了十倍!”焦生德说起自己的小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366”市场工程的实施,为像焦生德这样的一批农民店主拓宽了致富之路。据市商务信息中心对南郊、新荣、大同、灵丘等县区农村的调查显示,传统的小卖部、夫妻店、供销店等改造为便民超市后,销售额一般能增长4至8倍。     “3366”市场工程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和改造的便民超市吸纳了富余劳动力320人,为促进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改造后的便民超市个个店面整洁、敞亮,货品丰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把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     长期以来,在我市的一些农村山庄窝铺,信息闭塞、流通渠道不畅,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我市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副产品销售,因此,农产品市场建设得好坏与否,对于农民致富奔小康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而随着“3366”市场工程建设应运而生的农家便民超市,在解决农民买难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卖难问题,目前已成为农副产品销售最畅通的渠道和获利最多的平台之一,是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龙头。     “去年我的4000公斤玉米都是通过上寨便民超市卖出的,虽然售价比前几年稍低一点,但运输费和人工成本省了不少,每公斤比以往多收入2毛钱,算下来就有800块。”灵丘上寨镇种植户杨文才高兴地告诉记者。按照他和上寨便民超市签订的协议,杨文才自负盈亏,上寨便民超市并不介入其具体经营,只是为他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相关的业务指导。     我市已建成的75个农村便民超市就像是为160万农民朋友铺设的75条快速增收致富的绿色通道,从2005年1月以来,已有4000万公斤农副产品通过这一通道销往市区和外埠市场,受益农民收入净增额达到1200万元。眼下,市商务局、供销社正在落实今年24个便民超市的建设任务。     “3366”市场工程已实施了两年多。实践证明,通过农村便民超市这一新型载体,工业产品在以稳定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进入农村的同时,也为农产品以比较合理的价格走入城市搭建了桥梁,实现了工业品和农产品、城市和农村的双向流通。市区的一些大型超市通过农家便民超市以较高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再与相关企业联手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摆上货架的商品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使农民、市民都成为受益者。据市商务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华林超市、华宇超市和山姆士超市经营的副食品中,有30%的营业额均是由本埠农副产品实现的。武汉一家副食品配送中心25%的货源也是来自我市的农村便民超市。目前,广大农户生产的苦荞、黄花、黄芪、绿豆、小米等优质农副产品,正通过农村超市的收购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城市。农村便民超市恰似一把“金钥匙”,为广大农民开启了致富之门。(记者 殷雪年)
(本文已被浏览 278 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