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6年10月19日 |
华严寺历史发展:  华严寺佛教渊源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传入中国。史称这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  华严寺创始人: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形成了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宗(真言宗)、华严宗(贤首宗)等八个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华严宗的开宗法师是终南山僧人杜顺,他的主要著作《华来法界观门》成为该宗的规法,从《华严经》谈法界缘起。在佛教界,华严宗和天台宗都自称为国教。 今日华严寺:   华严寺又称华严庵,华严禅院,1931年,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寺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延续至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它是由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即墨乡绅黄坦出资建华严庵重新修复而来的,距今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崂山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教庙宇。当时的华严庵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120余间,分四进式的院落,第四进院供奉华严寺第一代方丈---慈沾和尚。在"文革"期间,华严寺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后经多次修复。规模是一次比一次浩大,因此在崂山留下了"神工白云洞,人工华严寺"的建造评语。现在的华严寺是崂山风管委1999年投入大量资金修复而来的。在中国建筑史上属重檐斗拱歇山式的木制建筑,整个大殿华丽高贵与佛家讲究的富丽堂皇的风格相一致的。整个华严寺的大殿设计以清代中、早期式样为标准,以《清营造成则例子》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清工部《工程算例》为依据,按清"官式"模数计算确定各部构件尺寸及做法。 
    
(本文已被浏览 552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