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用户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同历史人物6
作者:  出处:大同市人民政府办  更新时间: 2007年01月01日 
    治河专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朴园,浑源州人。清代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直隶州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职期间,当地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为此,他做了实地勘察,认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沟积水成河,溃毁堤坝所致。 
    栗毓美曾经多次专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两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发现北岸串沟积水很深,串由沟尾部已与大河连结起来,并且与沁河、武陟、荣泽诸滩的积水汇合一起,注倾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栗毓美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批砖块,组织群众向河里抛砖,采取应急措施,建成数十个"砖坝""砖坝"筑成以后,恰逢风雨大作,此时凡是支流小河,大都决口数十丈,而大堤却安然无事。从此以后,人们才认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五年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如今,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扫游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赐祭文
    "朕维河流顺轨,皇防重匡济之才,海若安澜,疏沦仰怀柔之绩,既懋勋庸。栗毓美秉资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试于中州,垒膺荐剡,爱剖符于南豫,屡著循声,苻丹纶紫(纟孛)之重申,历翠板红薇而叠晋宏,材茂焕久,邀特达之知水利,夙谙聿重修防之任,娴泄滞通渠之法,安流策导源陂之功,九州底绩风清竹箭,消雪浪于荡平地,固苍桑速云舻之转运,嘉,(氵睿)川之力,倚任维殷。兹考绩三年,殊恩载沛方冀永资,夫臂画岂意遂?悼夫论徂类已胥蠲,恤典籍褒夫盖。封彩霞、吴氏为一品夫人。特赐官衔,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林则徐祭文
    "公终日立泥淖中,砖甫出水势尚动摇,即率先屹立坝头,随时与厅员营弁请求治策,于二三将生未生,无不预谋抵御,然其深意,不惟节省经费已也,将以埽二所节之费,移而培大堤固,则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万福所以,为国家计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标黄运,兵专事(扌春)埽,城守兵虽习弱,技艺时势亦非所闲,公惟济宁地县,曹衮宵小时窥发,操防未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战诸阵势,躬自教练。文设义学五所,令兵丁子弟读书。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郑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日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闽海林则徐顿首拜撰。"



    宣统帝王师李殿林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花费重金,延请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同治、光绪年间,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会试主考官、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广东乡试正考官、吏部左侍郎、江苏学政、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邮传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司、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士、赠紫禁城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在署邮传部尚书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弹劾数十百员,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国家财经收入骤增,吏治廉洁,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层冰开(氵互)客心惊,每到春秋阴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险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甚表哀悼,谥号"文僖",追赠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李殿林辞职归里之后,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当地人民爱戴。直到现在,阳高县和大同县一带人民,经常传颂着"六大人"刻苦攻读、智审贪官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时节,经常有人前往坟前祭扫。
    李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著有"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江左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虎贲将军宋世杰父子
    宋世杰,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于城内贫民家中。世杰之父宋安,是清军绿营军中的厨师。宋世杰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跟随父亲宋安学习武术。后来又拜师傅侯全亮学习刀、枪、剑、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资聪明,成绩优秀,很受师傅器重。学业期满之后,便收徒弟,专门以教授武术为生。 
    宋世杰平日为人性情豪爽,专爱结交英雄豪杰,打抱人间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心中无比愤慨,因他经常痛骂贪官污吏,虽曾多次遭受当局逮捕和刁难,但仍然不屈不挠,致使官府深感"头疼"。因此,被称之为"二麻烦"。但在人民群众心目之中,宋世杰却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铁路沿线也享有盛名。
    1910年,宋世杰参加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1月30日夜晚12点,宋世杰与同盟会负责人李国华率领众人埋伏在大同总镇署门外,亲自点燃讯点(麻炮),以土枪等武器猛攻总兵署衙门。大同总兵王得胜闻声丧胆不战而逃,其余部将见势不妙,也都纷纷缴械投降。 
    12月1日早晨,大同革命党人聚议,组织大同军政府,公推宋世杰为军事统帅,授予他"虎贲将军"称号,并兼任"虎贲马队"队长。为了维持城乡秩序,他经常带兵在城内巡逻,最远还到口泉一带,发现流氓匪类趁火打劫者,立即率兵镇压。因此,使得大同城区在辛亥革命后,秩序非常安定,深受各界人士之赞扬。
    全国南北议和以后,阎锡山劫夺了山西省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竭力勾结袁世凯,大肆出卖同盟会员。派孔庚为大同镇守使,张树帜为骑兵团团长,夺掉了宋世杰"虎贲马队"队长的兵权,降为第三营营长,又指示亲信张树帜监视宋的行动。张见宋正大光明无空可钻,只好收买流氓土匪二猫虎、三铁腿等人诬告宋世杰"强占马匹"、|"私存烟土",将宋世杰逮捕入狱。事后,宋妻与众朋友多方设法营救,张树帜惟恐引起变故,急速于1914年6月,绑赴大同市小校场杀害,宋终年41岁。当时在场围观者很多,目睹宋世杰惨遭杀害,无不表示愤慨。
    宋世杰牺牲后,其子宋武(其兄宋世清之次子过继给世杰)不满周岁,由于群众热情营救,未遭张树帜杀害。长大成人以后,深受家庭影响,早年便参加了革命,化名李波。1945年12月受叶剑贡、聂荣臻之派遣,来到大同担任中共首席代表,与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进行停战谈判。谈判虽然处境艰难,但李波在每次谈判中,均能义正辞严,有理、有节地反驳对方种种谬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解放以后,李波担任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后调北京军区任副参谋长。1966年"十年动乱时期",不幸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5月平反昭雪,在八宝山公墓礼堂召开追悼大会,耿飙、杨勇、薄一波、余秋里等中央领导人以及李波在大同的侄儿宋宪章等亲属,均前往吊唁致哀,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本文已被浏览 2574 次)
 发布人:admin
 → 推荐给我的好友
上篇文章:大同历史人物5
下篇文章:大同市左云县
  → 相关文章
大同历史人物5 大同历史人物4
大同历史人物3 大同历史人物2
大同历史人物1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5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 发表我的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250字内
发表评论:  新大同网友情提示:您好像还没有 注册 或还没有 登陆 本站?!    发表评论须知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阅读排行
    · 大同市矿区简介
    · 大同概况视频
    · 大同宣传视频
    · 苦荞降糖茶
    · 大同历史人物6
    · 大同市阳高县
    · 大同市灵丘县
    · 大同土林风光
    · 云中大同特别推荐
    · 山西名产名吃介绍
    · 大同市城区简介
    · 大同历史
     
     
    推荐文章
    · 大同土林:黄土高原上...
    · 大同风味小吃
    · 阳高赛戏戏剧的“活化...
    · 大同鼓楼
    · 揭秘解放军兵败大同 ...
    · 云中大同特别推荐
    · 大同宣传视频
    · 应县木塔
    · 九龙壁
    · 悬空寺
    · 云冈石窟
    · 名城大同
    关于我们   大同聊吧   友情链接   留言   TOP
    版权所有:新大同网  http://www.sxdt.com.cn/       
    客服1:新大同网真诚为您服务。   客服2:谢谢。      晋ICP备06005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