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人物5 |
|
作者: 出处:大同市人民政府办 更新时间: 2007年01月01日 |
    女中豪杰萧太后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乃辽国宰相萧思温之女,幼年聪慧灵敏。当时萧思温观察家中几个女儿干家务活,惟见萧绰干得漂亮,家具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萧宰相称赞,说:"此女必能成大事。"辽景宗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萧绰16岁时,选为贵妃,寻册为皇后,生圣宗。景宗自幼患疾,经常卧床不起,便为萧绰干预朝政提供了机会。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二十四日,景宗皇帝病逝在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年仅12岁的长子圣宗即位,萧绰被尊皇太后,临朝称制。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加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病逝,谥号"圣神宣献皇后"、重熙二十一年,追赠"睿知皇后"。     萧太后自从入宫立为皇后,辅佐景宗13年,辅佐圣宗摄于国政27年,共计在辽国政治舞台上统治了40年。在这40年里,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往前线与宋王朝作战。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大败宋将曹彬于歧沟关(河北新城西北),还败潘美于朔州,杨家将血染陈家峪;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又与圣宗皇帝御驾亲征进攻宋朝,捷报颇传,直驱南下,兵临河南濮阳,威逼宋朝真宗皇帝订立"澶渊之盟"而返。真所谓是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文治武功,女中豪杰。正如《辽史·后妃传》所云"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州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在大同地区,萧太后遗迹颇多。据清朝《大同府志》所载:"凤台,城内西北隅一名梳妆楼。相传,辽萧后居此,左右二台各高数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圮其左,延(礻右)间,右台也圮。其后,地为凤台坊,坊也久废,无可考。旧志所谓‘凤台晓月‘也"。凤台,位于今日大同城内西北隅大十字街14号院内,据说当时院内有一石盘,乃是萧太后梳妆台,故称凤台。每当农历二月初二之夜晚,站在凤台之上,即可看到初升之月,谓之凤台晓月。明代张微来游此地,曾赋诗名曰"凤台晓月"又载,"萧太后营,县(山阴)西南二十里安银子村,相传辽太后驻兵处遗址宛然。"又载,"萧太后城,县(灵丘)西南三十城,有萧家坡,传是辽萧太后所筑,故垒存。"又载,"萧后井,在县(天镇)东四十里萧墙堡,相传萧太后驻兵于此,井水盈满,去后如故。"由此可见,萧太后当时的足迹遍布大同地区。萧绰的籍贯是哪里?以前史籍从没有过明文记载。本人根据下列史书资料分析判断,认为她是应州人。      据《契丹国志·后妃传》记载:"兴宗皇后应州人,法天皇后弟、枢密楚王萧孝穆之女也。"又据《辽史·萧孝穆传》记载:"萧孝穆,小字胡独,堇钦哀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父陶瑰为国舅。"《辽史·后妃传》又载:"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小字挞里,钦哀皇后弟,孝穆之长女,性宽容,姿貌端丽,帝即位入宫,生道宗,重熙四年立为皇后。"由此可见,兴宗仁懿皇后是应州人,萧孝穆当然是应州人,他父亲陶瑰也是应州人,萧孝穆是圣宗时期的国舅,他父亲萧陶瑰是景宗时期的国舅,那么,由此可以说明,萧陶瑰同景宗皇后萧绰为一家,而且还是兄妹或者姐弟相称,萧绰必定也是应州人。在辽史之中,共计有20个后妃,其中有18个都姓萧,外姓后纪只有两人:一个是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一个是世宗妃甄氏,可见当时外戚政权是何等争荣斗宠。
    万历帝王师王家屏     王家屏,字忠伯,山阴县人,明代万历皇帝帝王师(今大同人称王阁爷)。隆庆三年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后升侍讲学士,累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万历初年,充任日讲官,给皇帝讲学,讲的道理详尽恳切,上疏也都合情入理,使皇帝听得非常入神,敛容受学,称他为"端士"。万历十二年,王家屏任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为吏部右侍郎,当月之内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朝辅政。万历十七年间,"士风渐靡,吏治转污",神宗皇帝经年逾月不理朝政,郊庙不享,朝讲不临,典礼不做,章奏不批,朝事皆废。同年七月间,王家屏上了"请御朝讲发章疏",语言相当激烈,又在"争国本"的重大事件中惹得神宗皇帝大怒,说他:"驳圣御批,故激联怒,甚失礼体。"王家屏回答说:"事系储闱不宜有怒,以损天亲之爱。言出,台省不宜峻斥,以塞忠谏之。""言涉至亲不宜有怒,有关典礼不宜有怒,臣与诸臣但知为宗社大计虑,以尽言为效忠而已。"恰在此时,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也向神宗皇帝上"四箴疏",说皇帝近年来得了一种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综合病,规劝神宗"浓醑勿崇,内壁勿厚,货贿勿侵,旧怨勿藏",神宗见疏,震怒不已,定要治雒于仁重罪,王家屏此时挺身而出,恳求万历由他来伏罪,终于使雒于仁免遭重刑。     王家屏在朝辅政期间,每次议事,都秉公执法,不亢不卑。为了匡时弊、兴曲礼、整纲纪,每每忠言逆耳,意在尽节,报效国家。史称"发之以正直,本之以忠厚。"由于直言尽节,不畏权贵,惹恼了神宗皇帝。后来,只好于万历二十年三月,王家屏假托有病上疏辞官,朝中大臣和百姓深为可惜。正如《明史·王家屏传》所载:"性忠谠,好直谏""以憨直去国,朝野惜焉。"万历三十年,王家屏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赠少保,谥文端。熹宗继位后,再赠太保,荫其子尚宝袭父勋。 
(本文已被浏览 1570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