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发布信息 ·用户注册 ·用户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阳高赛戏戏剧的“活化石”
作者:  出处:大同晚报  更新时间: 2008年05月28日 
赛戏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在山西主要流行于晋北大同、朔州、忻州一带,形成于宋金时期。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神赛社活动,除了舞台演出,赛戏的另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就是祭神活动。在晋北,主要盛行于阳高县鳌石村。
    赛戏的雏型最早源于周朝的“乡傩”、汉代的“象人”、北齐时的“代面”、隋朝的“人戴兽面”。可见,赛戏的演出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而且早在2000年前就已具备了戏剧的原始形态。晚清到民国年间,赛戏衰落,家庭班社纷纷解体,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它地方剧种。民国年间,赛戏班社有大同赵科的赵家班、应县侯三的侯家班等。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班社,如阳高县鳌石村的和合班等,至抗日战争开始,大都停演。建国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大同举行了晋北专区赛戏文艺会演,阳高县鳌石村的赛戏班演出了《孟良盗骨》。个别农村还把赛戏作为春节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时有零星演出。
    赛戏的艺术形式简单、原始、特殊,戏中不设龙套,演出时有主帅无兵丁,有皇帝无侍从;角色行当早期只有生、旦、净,没有丑角;有的剧目设有“引事”,该角色时而为解说员,时而为剧中人;赛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道诗吟诵;吟唱时配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所用乐器有大锣、大鼓、大镲、铙、钹等,没有弦乐;赛戏由地方乐户演出,他们多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组成赛戏的专业班社,大都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其舞台美术也较简单,通常只备一桌二椅,一挂大幔,两幅门帘,有时也将旗伞执事、鬼脸面具等置于台上搭成“神棚”点缀。服装质地粗劣,道具简陋,但上演特殊剧目时,演员戴面具,面具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风格古朴。赛戏的固定剧目《调鬼》、《斩旱魃》等,近乎祭祀仪式,每台必演,顺序不变。
    赛戏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为戏剧的原生态和“活化石”,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如今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濒临绝种,几近失传。
 (本文已被浏览 1248 次)
 发布人:admin
 → 推荐给我的好友
上篇文章:善化寺
下篇文章:大同坐腔: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1条评论,每页显示5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2011-07-29  Eve  Eve 的电子邮件:fefolga@yandex.ru
评:I can"t beelive I"ve been going for years without knowing that.
  → 发表我的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250字内
发表评论:  新大同网友情提示:您好像还没有 注册 或还没有 登陆 本站?!    发表评论须知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阅读排行
    · 大同市矿区简介
    · 大同概况视频
    · 大同宣传视频
    · 苦荞降糖茶
    · 大同历史人物6
    · 大同市阳高县
    · 大同市灵丘县
    · 大同土林风光
    · 云中大同特别推荐
    · 山西名产名吃介绍
    · 大同市城区简介
    · 大同历史
     
     
    推荐文章
    · 大同土林:黄土高原上...
    · 大同风味小吃
    · 阳高赛戏戏剧的“活化...
    · 大同鼓楼
    · 揭秘解放军兵败大同 ...
    · 云中大同特别推荐
    · 大同宣传视频
    · 应县木塔
    · 九龙壁
    · 悬空寺
    · 云冈石窟
    · 名城大同
    关于我们   大同聊吧   友情链接   留言   TOP
    版权所有:新大同网  http://www.sxdt.com.cn/       
    客服1:新大同网真诚为您服务。   客服2:谢谢。      晋ICP备06005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