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浑源县 |
|
作者: 出处:浑源县 更新时间: 2006年10月19日 |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岳恒山驰名中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兼胜,悬空寺巧夺天工。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恒山为国家4A级旅游区,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浑源县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接广灵,西毗应县,南部以恒山与灵邱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二县相连,山河雄峻,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比争之地。县境跨东经113。22’至113。58’,北纬39。21’至39。53’,南北长约57公里,东西宽约52公里,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全县现有12个乡、6个镇、358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是大同市辖区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县份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浑源历史悠久,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我国人类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属代国,北魏时借都城大同之光,为京城内地,越隋朝,唐时始称浑源,金时,浑源县升为浑源州,元、明清时属大同府。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1940年至1945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     浑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唐朝中书令郝杰,金朝尚书右丞苏保衡,状元刘捣,检察御史刘从益、雷渊,著名文学家刘邦;元朝行工部尚书孙公亮,都元帅高定,监察御史雷膺,明朝布政史李彝,监察御史孙逢吉;清朝河东道总督栗毓美;中华民国北方政府内务部长田应璜,国民党山西省中将参议鸿胪、第九集团军中将司令兼大同军事指挥官于镇河、陆军中将石作衡、台湾海军中将熊秉诚、政协山西省六界委员会副主席张长珍、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炮兵副司令高维新、解放军某副军长李震、白二龙等,官位显赫,政绩累累,贡献卓著,在浑源繁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浑源县地貌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气候差别明显。县域地势起伏较大,卧羊场山海拔最高达2333米,浑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仅达1050米,相对高差1283米。整个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南山坡中盆地”。山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563平方公里,盆地面积336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5.47%、26.12%、和18.14%。南部山区群峰耸峙,是煤、林、芪、牧基地平坦肥沃,是主要产粮产小杂粮和油料作物;浑河盆地平坦肥沃,是主要产粮区。耕地面积69.7万亩,林地面积31万亩,水域面积7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134万亩,其他面积29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1.4%、10.6%、2.4%。45.7%和9.9%。     浑源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升温较快;夏季短暂,温热多雨;秋季凉快,天清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山川坡区气候差别较大。年平均气温6.2℃,年平均降水量429.4毫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5千卡/厘米,平均风速2.5米/秒,平均年日照量2696小时。无霜期平川为140天,山区为110至130天。     全县地下天然补给量1.364亿立方米,消耗量1.326亿立方米,稳定开采量0.83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量为830万立方米。域内主要有浑河、唐河两大水系,大小支流21条,河川年径流总量约1.19亿立方米。较大的泉水有汤头温泉、神溪泉、塔林泉、付家坡泉。较大的水库有恒山水库,容量1330万立方米。
        
(本文已被浏览 1150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