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建置沿革(宋、金、元)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6年10月19日 |
宋    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神池县)、应、朔、蔚、奉圣(新保安)、归化(呼市)、儒(永宁县),妫(延庆县)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金    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大定八年改宣德为宣宁,在大同西北40公里长城下,新荣区拒墙堡西南)、怀安、天成、白登(阳高县南12公里)、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金代还设置了节镇: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治善阳,属县有善阳、马邑二县。应州彰国军节度使治金城,属县有金城、山阴、浑源(贞家祜三年升为州)。蔚州忠顺军节度使,治灵仙,属县有灵仙、广灵、灵丘、飞狐、定安。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未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汉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奠。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1127年农历四月,南宋的钦、徽二帝被金俘虏后,曾被押往西京,后又转至中京。其间,南宋使节多人,被留西京,朱弁、洪皓等忠贯日月,持节不辱,至今留有碑刻墨宝。 元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今集宁南)、怀仁五县。八州为弘(阳原县)、浑源、应、朔(辖善阳、马邑二县)、武(神池东北)、丰(呼市白塔镇)、东胜(内蒙古托克托县)、云内(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黄花岭(山阴县北)立屯田。六年(1302)立万户府。     元初,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大同城池破坏严重。到至元十四年(1277)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路经大同,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为出名”。元曾在西京立炉炼铁,州、县拔炼铁冶户760煽。多次从西京运米、羊、皮、帽靴,以支战用。大同又是皇帝行猎之地,辽、金、元有不少皇帝在此打猎。     元代大同五教俱兴,《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家室者,与民一体输赋”。也里可温即基督教徒,答失蛮即元代对伊斯兰教士的称号。这里不但设有基督教堂,而且成为主教管辖区。这里又是佛道之争的中心,蒙哥可汗时,全真道丘处机毁西京天成夫子庙,谋占佛教寺院482所。至元二十二年(1285)“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四万人云集一寺,实属佛教盛举。元代在鼓楼东街建关帝庙(大庙),庙对面建有大同最早最精美的戏台。
(本文已被浏览 820 次)
|
|
|
|
| | | |
|